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漁法:三腳虎(扒網)

漁法:三腳虎(扒網)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漁法:三腳虎(扒網)

台灣從1950年開始引進「巾著網」漁法,是使用漁網捕魚的開始,1974年左右南方澳漁港又引進在日本逐漸式微的「大型圍網」,漁獲量頓時大增,這種漁法在台灣也流行了將近三十年,但由於作業成本過高,1990年代左右,台灣人自行研發了一種新漁法,把五艘大型圍網才能作業的功能濃縮成一艘就能作業,一開始這種漁法叫作「三腳虎」,現在正式學名叫作「扒網」。 「扒網」漁法早先從台灣南部發起,船隻較小,約在五十噸左右,後來漸漸流行到北部的南方澳漁港,由於捕魚效率良好,為了增加漁獲量,船隻逐漸增大,最後變成二、三百噸,體積和原來的大型圍網漁船差不多,只是主體從原來的鐵殼換成玻璃纖維的材質,作業也從原來只有單艘母船作業,到後來增加一艘燈船外加一艘運搬船的規模,在2015年,這樣三艘一組船的造價約需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左右。 「扒網」作業的漁獲以鯖、鰺魚類為主,拜科技之賜,捕魚技術日新月異,有時漁獲總量甚至日近千噸,遠遠超越之前的大型圍網,漁業署為保障海洋資源永績經營,目前已限制「扒網」漁業繼續擴充,到2020年為止,南方澳「扒網」漁船大約還有五十組左右。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漁法:三腳虎(扒網) / 撰寫者:莊文生;廖大慶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28269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莊文生;廖大慶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