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拍攝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畫面中為金瓜石供應部外道路兩側(俗稱「酒保口」)攤位。日治時期的金瓜石鑛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為提供從業人員生活所需的民生用品,特別設置了供應部,是位於現在時雨中學下方、室內球場左邊空地上的一棟兩層鋼筋建築,二樓為百貨售賣部,一樓則設有雜貨、蔬菜水果、魚類肉品、米、燃料等賣場,是金瓜石的購物中心,臺灣人習稱之為「酒保」,供應社的販售對象以會社雇用的從業人員為主,可以記帳方式購物,再從每個月的薪水中扣還,職員以上可透過電話訂購貨品,再由專人配送到家。太平洋戰爭末期,因為物資缺少,採配給制度,日本人擁有優先配給特權。戰後台金公司經營前期,供應社仍以公司員工為營業對象,員工可以透過記帳方式購物,直到民國40年(1951)左右改採現金交易,營業對象就不再只限於員工。
由於從日治時期開始,供應部就是金瓜石當地重要的物資供應地,酒保口自然聚集起許多攤商,形成一個熱鬧市集。金瓜石在民國50至60年代(1960至1970年代)最為繁華熱鬧,當時到供應部購物的人多,有些居民會把自家種植、吃不完的蔬菜,或者在水南洞漁港捕獲的海產拿到供應部前臨時擺攤販售,每到早市時分,酒保口一帶買菜賣菜的叫賣聲不絕於耳、十分熱鬧,台金公司為了維護環境的衛生及秩序,於是在供應部前左右兩邊牆面設立漁貨及肉品的固定攤位。
隨著時代演變,供應部前的生活榮景隨著台金公司結束、供應部關閉以及居民人口外移而消失,台糖接管後,於民國80年(1991)將供應部建物拆除,目前當地成為鄰近居民的菜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