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拍攝於民國70年代(1980年代)由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金公司」)在哩咾地區設置的禮樂煉銅廠內,為禮樂煉銅廠吹煉爐即將出「泡銅」(俗稱「初銅」)的情形,畫面中左上角加料孔(爐口)已開啟準備倒入煲子。
煉廠冶煉作業是將銅精砂經烘鑛加石灰,矽砂等配料乾燥後,經反射爐或電爐熔化產生煉鑌銅、爐碴、廢氣二氧化硫。爐碴出爐即用水沖成碎屑出售,作為噴砂材料及製造水泥原料等作用;二氧化硫SO2氣體引入製酸工場製煉硫酸;鑌銅含銅的42%至48%倒入迴轉式吹煉爐,以鼓風機產生大氣壓風量,產出廢氣SO2送製酸工場製煉硫酸,爐碴送電爐重煉,泡銅含銅百分之九十八左右,轉入迴轉式精煉爐冶煉,在氧化時期所產的熔碴用機械加以去除,以丙烷為還原劑產生銅,含銅百分九十九點五左右。
吹煉爐與精煉爐外型相似,兩者區別在於吹煉爐加料孔後方有爐罩設施,便於輸送爐內二氧化硫SO2氣體至製酸工場。
註:金瓜石鑛山以「廠」為一級單位,如「選廠」、「煉廠」;廠下設數個「工場」為二級單位,如「氰化收金工場」及「浮選工場」;工場以下則又分作數個「股」為三級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