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國60年代鄭春山拍攝金瓜石鑛區露天開採風鑽機鑿岩

本圖拍攝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圖中是金瓜石鑛區工人露天開採時鑿岩的作業情形,工人手持俗稱「鴨頭」的風鑽機,以壓縮空氣為動力來源,用以鑿開堅硬的岩石。鑽孔是採鑛程序的先鋒、也是最重要的作業,民國44年(1955)以前,台金公司各式的風鑽機都是乾式,作業時容易造成揚塵,嚴重影響工作人員健康,後來陸續改用濕式及三用風鑽機,同時,所用的鑽桿也改用鎢炭合金活動鑽頭,加速作業時間、節省工人體力。鑽孔後裝置炸藥爆破鑛石,接著扒鑛,採下的鑛石裝上鑛車,經過運輸吊井或捲揚機械吊運,再經電車或柴油機車拉出坑口,最後以無極索道或架空索道等系統進行運輸,將鑛石運送至選廠處理,完成採鑛作業。

如圖可見,鑿岩工作通常以兩人為一組,一人負責操作風鑽機、控制鑿岩的方向與角度;一人作為助手,在前方定位鑽頭、避免打偏。做為採鑛第一線工作者的風鑽工屬於技術性工作,工資待遇高,所以有些希望多賺錢的工人甚至會設法轉任風鑽工,但風鑽工危險性相對較高,再加上工作環境較差,容易吸入鑛塵、積存於肺部,經常在工作三至五年後罹患矽肺病,在民國50年代(1960年代),鑛山勞動者罹患矽肺病的狀況相當普遍,其中就以長期擔任風鑽工與扒鑛工人的勞動者最多。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鄭春山
  • 創作者
    鄭春山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70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