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國58年鄭春山拍攝金瓜石鑛區本山五坑坑口

本圖拍攝於民國58年(1969),圖中是鑛業生產時期的金瓜石本山五坑,以及坑內工作者出坑的情形。昔日的工人,若是從外地到金瓜石通勤,會在進坑前先更換工作服──防止落石的安全帽、預防坑內濕滑的膠鞋是入坑的基本裝備,另外也可見畫面中兩位鑛工手中所持的「磺火燈」,因為磺火燈需要氧氣助燃,坑內氧氣不足時燈火會自動熄滅,工人可藉此判斷是否應該立刻疏散,所以在鑛區又有「救命燈」之稱。

入坑前,工人必須先將自己的工作卡投放到坑口右側的小房間內,除了作為出勤紀錄外,也方便坑外人員確保工人們是否安全出坑,再備好磺火燈與便當茶水,才能入坑前往工作面、準備工具開始工作;出坑時,工人們會先前往領回自己的工作卡,五坑口前方則設有工人浴室,可以提供工人們出坑後清洗身體、更衣再回家。即便坑內工作因為環境惡劣、危險性高,意外傷亡時有所聞,但坑內人素有「入坑死一人,不入坑死一家」的無奈,因為入坑是一人面對危險,若不入坑工作賺取工資,則一家人恐怕沒飯吃而餓死。

金瓜石本山五坑開鑿於明治32年(1899),位於海拔二九五公尺處,探入一千八百公尺始達鑛體,生產金、銅、高銅金鑛等。五坑平巷(意指水平方向的坑道)深入三百多公尺建有鋼筋水泥結構炸藥庫房,炸藥庫房前豎井電梯可直通六坑。

金瓜石過去共有九個坑道、七座坑口,民國69年(1980)後一至三坑口因重機械露天開採而遭剷平;四坑、六坑、七坑於民國76年(1987)10月26日因琳恩颱風來襲而遭土石淹沒;位於海平面下的八、九坑原由七坑出入,七坑被埋後亦無法進入,因此五坑成為金瓜石本山保留最完整的坑口,後來整修成為黃金博物館重要的展示空間。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鄭春山
  • 創作者
    鄭春山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9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