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拍攝於民國70年代(1980年代)禮樂煉銅廠內,畫面中為禮樂煉銅廠附設的硫酸製造工場,製酸工場回收煉銅過程所產生的硫化物氣體,生產副產品硫酸,建廠同時在禮樂煉銅廠的右上方山頂平臺興建有四個酸槽,以儲存硫酸產品,每個酸槽可容納五百噸的硫酸,總共可容納二千噸。
臺電公司在臺灣金屬鑛業公司結束、開始接管鑛區營運後,曾投入鉅資進行廢水及廢氣處理,硫化氣的回收效能改善,間接導致硫酸的產量增加,然而承購硫酸的廠商無法配合禮樂煉銅廠的提運控制,使煉銅廠經常發生硫酸滿槽的狀況,為解決儲酸槽不足,於是計畫再增建兩個硫酸槽,不幸在竣工之前發生漏酸事件,因無備槽,無法應變回槽處理,漏酸事件引發在地社區與漁會的聯合抗爭索賠,臺電因顧慮後續的營運問題,於是關廠結束煉銅業務,新舊硫酸槽皆因而作為廢鐵標售。
註:金瓜石鑛山以「廠」為一級單位,如「選廠」、「煉廠」;廠下設數個「工場」為二級單位,如「氰化收金工場」及「浮選工場」;工場以下則又分作數個「股」為三級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