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國60年鄭春山拍攝金瓜石鑛區水南洞選廠全景

民國60年鄭春山拍攝金瓜石鑛區水南洞選廠全景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民國60年鄭春山拍攝金瓜石鑛區水南洞選廠全景

本圖為民國60年代(1970年代)的水南洞選廠,即俗稱的「十三層」,拍攝於民國60年(1971)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金公司」)營運期間。本廠房第一期興建工程於昭和10年(1935)完成,第二期工程完成於民國廿五年。

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從後宮信太郎手中購得金瓜石鑛權後,投入鉅資在水南洞依山勢地形興建這座最新式的氰化收金工場及浮選工場,以提高鑛山生產量。興建完成後,一年可處理一百萬公噸的粗鑛,使金瓜石鑛山從此被譽為亞洲第一鑛山。該廠房在二次大戰時期曾遭美軍轟炸而損毀,直到光復後才由台金公司修復,並繼續使用;台金公司於民國75年(1986)結束營業之後歸由台電公司管理,因後期廠房破損,台電公司深澳發電廠於民國80年(1991)發包拆除。今日該廠房舊址被習稱為「十三層遺址」,乃因其層層相疊而得名。

註1.今所習稱之「水湳洞」,在日治時期舊名「水南洞」,直至目前地籍資料仍使用「南」字。「湳」字的使用乃出現於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北部濱海公路開通後,路邊設一客運招呼站,取名時誤植為「水湳洞」,才從此為人所沿用。水南洞地區於七坑口附近有一天然海蝕洞,因此有一說「水南洞」更早期的舊稱為「水濂洞」,直到日本時代才改稱,後來出現的「湳」字字義為泥濘之地,於地名解釋上更有謬誤之處,基於上述兩項理由,金瓜石鑛山在地文史工作者仍主張應以「水南洞」為正確。

註2.金瓜石鑛山以「廠」為一級單位,廠下設數個「工場」為二級單位,工場以下則又分作數個「股」為三級單位。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新北市瑞芳區水南洞(水湳洞)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122467
所在地-經度
121.860336
是否開放
隸屬
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分期
民國戰後時期
撰寫者
鄭春山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