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都是「啞巴戲」,即沒有旁白的默片,因為當時電影工業不發達,所以只有黑白影像,沒有聲音。電影放映時會有「辯士」配旁白,所謂「辯士」就是解說員,電影放映前他必須先看過劇本,然後依電影畫面隨機應變說故事,反正觀眾不瞭解戲文內容,說錯情節故事也沒人知道。當時大家最喜歡看的是武俠片,無論男女老幼大家都愛看,最有名的屬「火燒紅蓮寺」,劇中有吐劍光、掌心雷、騰雲駕霧等特技畫面。戲院老闆會請打鼓的、吹薩克斯風及小喇叭的樂師來配樂,遇有高潮情節時就會有配樂,大家便開始鼓掌叫好!「辯士」一見大家那麼高興,更加誇張地解說,例如劇中有一情節,明明是有人被掌心雷打到昏倒而已,他卻說:「嗚呼哀哉!死了!」話還沒說完,倒下的那位又爬起來了,這時「辯士」很機靈的改說:「還好沒死。」引起觀眾哄堂大笑,這就是當時大家的娛樂。電影一天放映兩場,下午兩點放映一場,晚上七點再放映同樣的電影一場。同一齣電影或歌仔戲會連續放映或演出好幾天,且每天劇情都不同,就像現今的連續劇一樣,甚至像歌仔戲還會有拖棚的現象,越拖還越久,不肯作罷。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