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四年(1685)明朝遺老沈光文於今之嘉義市創立「東吟社」,是為臺灣詩社之濫觴。日據時期是臺灣詩社發展的顛峰期,全臺詩社高達二百九十個以上,社會各階層紛紛創作傳統詩,各地經常舉辦聯吟詩會,報章雜誌也大量刊載詩作,青樓藝旦亦必須具有吟詩作詩才藝,傳統詩成為當代的應酬媒介。目前臺灣民間較有活動的詩社或社團,在臺北市有「瀛社」、「天籟吟社」及「松社」。
自清乾隆年間(1736-1795),福建泉州移民入墾松山地區之後,因據河運之便,商旅往來交際頻繁,始有學文識字之需要。當時沒有正規學校,只有豪富子弟,得以禮聘塾師授業,故讀書識字者,皆為縉紳豪富之裔。日人據臺後,各地有識之士,為謀保存固有文化,不為異族所消滅,於是積極從事漢文學的傳承與推展。松社正是在此風氣下所形成,借詩社之名,謀圖中華文化之傳承,誠所謂「深慮斯文湮沒,儀注廢弛,百計弘揚,使之不墜。」所以松社在日據時代,對松山地區文運之肇興,實居舉足輕重之地位。
松社創始成員,都為為當時紳耆及社會領導人物,如陳復禮為礦業鉅子,松山信用組合長,並創復記產業合資會社,且任松山(錫口)區長多年;陳茂松亦任錫口區長多年;王子榮自大正九年(1920)畢業即任教松山國小,光復後升任校長,直至民國五十六年(1967)退休。蘇水木亦在松山國小任教,光復後,奉令接收「旭尋常小學校」(東門國民學校前身)為校長。陳金含則任松山公學校訓導、西松國小校長;莊根茹則為民間書房之塾師;林錦銘則任職區、市級之政府單位及臺灣銀行等機關;黃石養亦曾任松山座役場書記。皆為當時政經及教育界之中堅。故流風所至,翕然景從,加以光復後政府當局積極推行國民教育,松社成員中又多為教育界之尖兵,投入松山地區之基層教育,為鄉梓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且於詩教之弘揚,更是不遺餘力。此乃光復後本省諸多詩社,因成員日漸凋零,而又無繼起者不得不淪於解散之地步,而松社仍能屹立不搖之原因。
據目前碩果僅存之創社耆老林錦銘(韓堂)先生於《承澤樓詩草》(松社沿革)一文云:「松社係創自民國十七年戊辰之秋(西曆一九二八,日據時昭和三年),由松山庄長(相當於我國之鄉長)陳復禮克恭、暨鄉紳陳茂松誘鶴、及張木欣如、黃石勇梅生等諸前輩共同倡首,邀集鄉里耆哲計有莊根茹、葉瑞堂、林江郁、陳金含、王子榮、蘇水木、陳鎔經等及拙共得十有二人,於秋節翌晨、假陳氏之怡樓集會成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