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現在饒河街221巷舊名「渡船巷」,便是舊時旅人和貨物上岸的所在。現在已是饒河觀光夜市攤位設攤巷弄,饒河街221巷,松河路基河四號疏洪水門處。儘管昔日繁盛的渡船頭早已失去其最初的擺渡功能,但隨著市政府於民國九十六年﹙2007﹚十一月十日規劃興建的跨河橋樑—彩虹橋的正式啟用,將此地規劃成彩虹觀光人行橋及親水航運航遊松山碼頭的新地標,讓這一老渡船頭有了新的時代功能。
【題解】詩作成於民國九十三年,見林正三《惜餘齋瓿稿》頁一七六。
【作者】林正三(1943—)字立夫,號惜餘齋主人。曾任瀛社社長、理事長,乾坤詩刊社古典詩主編。現為松山社大講師,瀛社詩學會常務監事,乾坤詩刊社顧問。著有《詩學概要》《閩南語聲韻學》《松山地區之古老詩社──松社》《臺灣古典詩學》《音韻闡微之校正與閩南語之音讀》《古雅之閩南語音讀》《惜餘齋瓿稿》《惜餘齋續稿》暨《瀛社叢書》等多種。歷任成功大學鳳凰樹文學獎古典詩評審、台北文學獎古典詩評審。
【注釋】艤:〔ㄧˇ〕。使船靠岸。雲帆:亦作「雲颿」。白色的船帆。借指「帆船」。旖旎:多盛美好貌。《楚辭‧九辯》:「竊悲夫蕙華之曾敷兮,紛旖旎乎都房。」(旖〔一ˇ〕。旎〔ㄋㄧˇ〕)
【譯文】早期這裡曾經停泊著載送旅客的船隻,松山渡船巷如今已經重新整修。但是往日船帆點點,熙熙攘攘的景象已經不再重現,旖旎美好的風光,一點都不稍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