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松江泛月

【歷史背景】自清乾隆年間(1736-1795),福建泉州移民入墾松山地區之後,因據河運之便,商旅往來交際頻繁,始有學文識字之需要。松社創社會員之一陳復禮先生在基隆河(松江)畔創建洋樓怡樓,提供地方文人雅士聚會吟詩作樂。其建築為三合式兩層洋樓,寬雅的樓台面向基隆河,成了錫口詩人聚會所在,今站在怡樓都能感受當年詩人在基隆河畔吟詩作樂的快意。基隆在還沒築堤前,河街相鄰,詩人不論是松江泛舟、搖櫓,或在怡樓望向松江,因景賦詩,而產出非常多以松江為題的詩賦。

【題解】民國四十六年(丁酉)中秋社慶,詩作見《松山地區之古老詩社——松社》頁二八四。

【作者】陳聖鑄(1908—2001)字鎔經,以字行。松山人。少時參加松山詩學研究會,承張純甫、陳心南二位宿儒薰陶,旋加入松社。早歲從商從政,多年後任臺灣區印刷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服務二十七年,因赴美探子申請退休。性淡寡言,而喜吟詠,晚年曾於萬華祖師廟當廟祝。

【注釋】墨緣:即「翰墨緣」。指詩文書畫等筆墨遇合的機緣。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五:「莆田吳荔娘題云:『他時理棹苕溪上,好結香閨翰墨緣。』」櫓:〔ㄌㄨˇ〕。比槳長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唐‧白居易〈河亭晴望〉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驥尾:語出《史記‧伯夷列傳》:「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司馬貞索隱:「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喻顏回因孔子而名彰。」

【譯文】在怡樓宴罷,搖著小船到基隆河中去賞月。中秋之夜,人人歡樂歌舞,我等則在月光下到江中去泛舟以娛晚景。三十年來翰墨交游叨陪驥尾,欣賞當空皓月,半帶秋煙。小船漂泛在平靜無波的江面上,楊柳枝詞(山歌)的吟聲充滿著整個船中。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正三、蔡素貞
  • 創作者
    陳聖鑄
  • 時間資訊
    入庫日期
    2019/11/13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