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原住民少年

一群原住民少年著傳統服飾聚集,頭頂帶著軍官船形帽。 1940年代,一群高雄州潮州郡竹田庄(屏東縣竹田鄉南勢村)排灣少年聚集在一處不詳地點準備參加活動,他們頭戴學生制帽,穿著排灣族或魯凱族特有的男子短裙,套著綴有傳統織紋的上衣,背著個人束口背包,打綁腿,日治時期在二戰末期,因為已經進入戰時體制,中學生以上男學生按規定必須在膝蓋以下打綁腿。 由於排灣族與魯凱族除了部分祭儀、繼承制度有差異,其餘文化習俗高度相似,日治早期學者甚至將魯凱歸類為排灣族一支;排灣族早年服飾穿著並無褲子的形制,男子日常生活或工作時以長約250公分或450公分的素面布段,以抽皺的方式縫合,再縫上繫腰帶綁在腰部,用以遮蓋鼠蹊部位,長度以不超過膝蓋為原則,排灣族語稱為Tjeve,通常會另外備妥一件裝飾花紋的Tjeve,在Kivala(拜訪)或比較正式場合之用,以示莊重和禮節。 由於Tjeve在工作或活動時容易崩線,其縫合針法特別講究,一般會以ljinavingan針法加固抽皺的邊圍,避免皺折因拉扯而崩斷,排灣語 ljinavingan意指家屋外編排整齊的圍欄模樣,藉以比擬針法所需的形式。 黃子明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鄧南光
  • 日期
    年代: 待查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