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女子

三名女子坐著做針線。 1960年代,三名穿著典雅、神態自在的女子在車上編織衣物,她們都隨身帶著一只小皮包,頗具時尚感,服飾形式則呈現中西交融的風格。 服裝被視為自我識別認知的重要指標之一,其演變通常跟國家定位、政治環境及態度、經濟發展、族群認同和文化潮流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日治初期因日本政府施政上採取寬鬆放任作法,對許多習俗並未強制規範,到了1919年開始採同化主義殖民政策,從學校服裝的改變,進而影響一般民眾穿著中式服裝傳統,尤其年輕人對西式服裝接受度愈來愈高;但大約同期由台灣菁英份子發起的台灣新文化運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不僅提出批判惡習陋俗的改革主張,也同時因為反抗日本同化政策而喚起文化自覺意識,反映在服裝穿著上,1920至1930年代的台灣人穿著呈現中式、西式、中西合璧的多元形式,其中中式旗袍單獨穿著或與西式服飾搭配廣為當時女性喜愛,更可以說明當時社會氛圍。 1937年,總督府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旗袍因具有強烈中國文化象徵,被官方和警務單位列為「挑撥性服裝」宣導禁制,並曾要求飯店女給(女服務生)或酒店酌婦(陪酒女性),改著素樸的洋裝或兩件式西式套裝,不過未能完全消彌民間穿著旗袍的風氣;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受到高官夫人、上層社會與影視明星愛穿旗袍風氣影響,旗袍依舊風行一時,直到1980年代後才逐漸退出流行,取而代之的是全面性的西方流行服飾。 黃子明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鄧南光
  • 日期
    年代: 待查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