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工人

兩名勞動工作一景,一名女子側臉回望。 一名婦女與一名男性勞工正在搬運焦煤,這是用原料煤高溫燃燒乾餾轉化後的再製品,可用於煉鋼、鐵合金及有色金屬冶煉等製程,是聯結煤、焦、鋼三種產業的原料,在產業鏈上具有重要地位,台灣北部瑞芳、七堵等地仍有生產焦煤的焦碳窯遺跡;早期礦區附近夫妻同在礦場工作的情況很常見,婦女大部分從事坑外選煤、搬運、倒廢礦石或其他後勤工作,也有少數入坑採煤礦成了「炭礦婦」,這類工作不僅辛苦,也非常危險。 臺灣煤礦開採歷史久遠,清朝政府1876年在基隆八斗子設立第一個官營的煤礦場;日治時期,因工業需求增加,台灣煤礦礦場數量與產量都逐漸攀升,1918年礦場達113個,礦產量到1919年突破百萬噸;1984年海山、煤山等礦場接連爆發嚴重礦災,共造成289名礦工死亡,促使政府決定不再核准採礦,2000年,台灣最後四個煤礦場—台北縣三峽鎮的利豐煤礦、裕峰煤礦,新店市山區的安順煤礦以及石碇鄉的台誠煤礦宣告停工封坑,經歷約125年的台灣煤業正式畫下句點。 鄧南光曾在瑞芳九份等地拍攝一系列二戰前後礦工作品,畫面中礦工呈現刻苦、樸實、堅韌形象,為基層勞動者留下影像,也見證台灣礦業發展的重要階段。 黃子明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鄧南光
  • 日期
    年代: 待查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