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男子肖像

戴著頭燈與帽子的男子像。 "基隆暖暖的一名礦工帶著採礦用頭燈在礦場,臉上滿佈煤塵說明他剛結束工作出坑,這種頭燈是大約戰後1950-1960年代左右礦工使用的頭燈;採煤礦是高度風險的工作,除了極高比率的塵肺症職業傷害,作業時坑內溫度經常高達40℃,礦工只得打赤膊或赤身裸體挖礦,遇到突發災變,彼此必須相互幫助才有機會逃生,也因此養成礦工之間同坑一命的共同體心態;早年礦場內的土地公廟是礦工祈福的地方,上工前礦工會先拜拜,把命寄存在土地公那裏,出坑後再來拜拜領回,這些因素讓許多礦工及家屬有了異於一般人的特殊生命觀。 臺灣煤礦開採歷史久遠,清朝政府1876年在基隆八斗子設立第一個官營的煤礦場;日治時期,因工業需求增加,台灣煤礦礦場數量與產量都逐漸攀升,1918年礦場達113個,礦產量到1919年突破百萬噸;戰後時期台灣煤礦一度因國民政府遷台,失去外銷市場,但隨即因國內工商業發展,需求再度攀升,但主要供給如電力公司等公營事業單位燃煤之用,1960年的年產量雖將近400萬公噸,卻因生產過剩而導致許多礦場倒閉,1973年的全球爆發石油危機,煤礦再度受到重視,國內煤礦產量又回升至300公噸,幫助台灣度過第一次石油危機,不過,接著而來的低油價政策,能源需求轉向石油,加上開採成本攀升,讓台灣煤礦從此一厥不振。 1984年海山、煤山等礦場接連爆發嚴重礦災,共造成289名礦工死亡,促使政府決定不再核准採礦,2000年,台灣最後四個煤礦場—台北縣三峽鎮的利豐煤礦、裕峰煤礦,新店市山區的安順煤礦以及石碇鄉的台誠煤礦宣告停工封坑,經歷約125年的台灣煤業正式畫下句點。 鄧南光曾在瑞芳九份等地拍攝一系列二戰前後礦工作品,畫面中礦工呈現刻苦、樸實、堅韌形象,為基層勞動者留下影像,也見證台灣礦業發展的重要階段。 黃子明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鄧南光
  • 日期
    年代: 待查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