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市集景象

市集中民眾購買蔬菜的場景。 1960年代台北一處街頭巷弄內的露天市集擠滿買菜人潮,這些市集並非公設的市場,沒有嚴謹的管理規範,攤位排列混亂,環境衛生較差,缺乏永久性遮陽蔽雨設施,但因便利且符合民眾日常購物消費習慣,所以成為台灣各地常見的一種傳統市集型態,迄今仍存在於如台北市這類大型都會裡。 台灣民間市場型態歷經不同時代,各有其發展面貌;日本治台初期,1896年曾爆發鼠疫,蔓延至全島,環境衛生問題受到重視,當時民間市場髒亂,日人認為必須與予整頓,但因政府治理未上軌道,財政也不足以支應所有政務需求、故未著手推動相關市場管理政策,直到1904年總督府公布「公共衛生費整理規則」及「有關公共營造建築的管理基準」,正式將市場納入管理,推動市場「公設化」與機能之「分工化」,除了整備公設零售市場,同時建立專業市場,在許多主要城市興建砌築精緻仿西洋歷史型式市場建築;此一政策雖然立意良善,日本政府也進行政策宣導,希望讓民眾接受新的消費模式與場域,但未考慮民間歷來商業與購物習慣,導致民間私設市場或市場外交易行為依然存在。1950至1960年代起,國民政府政策上雖將傳統市場列為都市計畫內「公共設施」一環,各地興建不少公有市場,也鼓勵民間興建市場滿足社會需求;1980年代後期,隨著政治解嚴及服務業興起,西方大型賣場、生鮮超市與連鎖超商引進,傳統市場逐漸萎縮,但仍是許多家庭購賣生活日常用品的重要選擇。 黃子明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鄧南光
  • 日期
    年代: 待查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