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波羅蜜一名優缽曇,煼熟可食,能補中益氣,悅顏色 重修臺灣府志卷十八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波羅蜜,一名優缽曇。「廣東志」:『南海廟中,舊有東西二株,高三、四尺,葉如蘋婆而光潤。蕭梁時,西域達奚司空所植。他所有,皆從此分種』。生五、六年,至徑尺,削去其杪,以銀鍼釘腰,即結實。成實乃花;然常不作花,故佛氏以優缽曇花為難得。每樹多至數十實,自根而幹、而枝條皆有實,纍纍疣贅。若不實,則以刀砍樹皮,有白乳湧出,凝而不流則實。一砍一實、十砍十實,故一名刀生果。熟以盛夏,大如斗,重至三、四十斤。皮厚有軟刺,礧砢如佛頭旋螺;肉含純瓤,間疊如橘柚囊,氣甚芳郁。有乾、濕苞之分;乾苞者液不濡膩,味尤甜。每嘟有核數百枚,大如棗,仁如栗黃;煼熟可食,能補中益氣,悅顏色。志云:色綠似如來頂,液粘如漆是巳。其子卻似橡實,每一子為一房;熟而食之,味似百合。子不可生食,瓤可生食,亦不甚甘美,終不似橘柚味佳也。土人用波羅蜜子煨肉、黃梨煮肺,亦海外奇製(「赤嵌筆談」)。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范咸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61

    出版日期
    171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