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灣國際茶碗11/8日系列活動-酸柑茶製作,以白柚裝填茶葉。酸柑茶為臺灣唯一緊壓茶類,早期生行餘苗栗一代客家人家,當時製作酸柑茶並非販賣用途,而是在客家傳統勤儉刻苦的生活背景中,所表現出愛物惜物的行為,這也是副產品再利用的最佳典範。
酸柑茶製作過程極為繁瑣,取柑橘後由蒂頭周邊挖出個小圓孔,將新鮮果肉取出去籽後與茶葉攪伴,再塞填回去柑橘皮囊內,加蓋後再以繩索綁緊,經過反覆蒸、壓等殺菌手續,再取出曝曬。曝曬時要經過九次板壓,促使酸柑的形狀變成扁圓形的成品,客家人稱這過程為「九蒸九曬」,意謂十分費功夫。曝曬酸柑會使其顏色越黑,製作期間更必須注意其乾燥的程度,一旦發霉即前功盡棄。一般成品至少需經過2年以上才可飲用,更有些老酸柑茶存放甚至二十年以上之久。
活動現場因季節限制使用白柚代替傳統虎頭橘,現場吸引許多民眾上網預約報名體驗,由林秀鳳老師教授示範,學員必須3個月後才能將製作繁鎖的酸柑茶領回,期間由老師代工使其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