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路的市場起先不在大路邊,而是在陸橋下。終戰後,一片田地間,聚集了許多攤商,還設有攤子格位,棚架簡易擺設,漸漸地成了菜市場,其位置大致在現今過了開元陸橋,抵開元國小與活動中心一帶。後來,因攤商越聚越多,地稠侷限,加上要整頓市容,於是興建開元市場的計畫就此展開。
開元市場選定在開元路與勝利路交叉處,開元派出所斜對面,民國69年(1980)8月興建竣工開幕,可是當代臺南市區內頗為先進的菜市場,跳脫傳統市場的平面格局,是煥然一新的四層樓建築,手扶梯、電梯、貨梯的出現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儼然成了百貨公司。
關於「開元市場」的名稱由來有一說,畢竟開元路因佛門名剎開元寺而取名,於是位在開元路的市場,順理成章稱之為「開元市場」,或許這是「開元市場」與「開元寺」的絲毫關聯。
開元市場初始營運時,盛況空前,攤商進行抽籤,決定攤位。四層樓全面營業,老闆們幾乎天天送往迎來,生意強強滾。民國70年代前後,臺灣經濟光景大好,各行各業大發利市,後來多年間,因應消費型態的習慣,開元市場有所彈性調整到僅一至三樓有攤商。
民國100年(2011)獲經濟部經費補助,進行市場改造,將攤位重新安排,集中到一、二樓,而三樓則由社會局規劃為日照中心,四樓為中樓里闢為活動中心,另有開元市場自治會管理使用。開元市場還導入南台科技大學進行產學合作計畫,由學術單位著手打造,活化了市場機能,提升了顧客回流率。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