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松山圖書館

【歷史背景】松山圖書館1930年(日昭和5年)成立,為當時紳商陳復禮獨資捐獻。1930年代,台灣已普遍具有電燈、電話、自來水、飛機等文明器物,顯示受到西方文明思潮巨大的衝擊。在此同時,西式教育的公學校於各地普遍設立。另外,西方先進娛樂像電影、留聲機與唱片,也於該年代被日本人引進台灣,讓台灣逐漸形成新的都市流行文化。1930年代的台灣,幾乎不再有大規模的武裝抗日行動,隨之而來的,是溫和自發的社會運動。台灣人組織近代政治社團和文化社團,這些運動多少也促進社會文化的改善。

【題解】松社第四十三期課題。詩作見於《松山地區之古老詩社——松社》頁一五五。

【作者】莊根茹(1889—1971),本名根洳,號友蘭。內湖人。生時父已卒,賴母氏劬養。祖性輝,執教私塾,根茹從其學。嗣日政府倡設公學校,因而輟館。庚子之春,鄉人請復館,根茹亦續其業,凡二十載。少時曾參加宋江陣,偶與廟會,間設館教漢學。繼陳復禮為松社第二任社長。

【注釋】棟充:「汗牛充棟」的節縮,比喻藏書繁富也。士風:讀書人所帶動的風氣。濟濟:眾多貌。《詩‧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彬彬:比喻接受文化的薰陶,質文兼備。《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巍峨的松山圖書館裡,豐富的書籍及文獻史料,是陳家(復禮)之所捐獻。典藏著東西方大量的書籍,蘊含新舊的學術思潮,足以啟迪民智,開拓視野。滿架的良箴寶訓可以用來敦勵士風。在松山地區,鼓勵讀書風氣,以養成區民彬彬有禮,語笑溫文的形象。為松山地區描繪遠景,打造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正三、蔡素貞
  • 創作者
    莊根茹
  • 時間資訊
    入庫日期
    2019/11/1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