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松江雜詠

【歷史背景】清治時期基隆河水深可以行船,船隻往來頻繁,河、船和人一起創造錫口早期的生活和文化。這種繁榮的景象,在同治年間盛極一時,因此錫口街一代當時還被稱為「小蘇州」。錫口街因航運而繁榮,當基隆河因淤淺而無法行船之後,錫口街自然繁華落盡,在日據時代小蘇州就已黯然失色。

【題解】臺灣河川長度不長,流路短促,高低落差大,雨季及颱風季節常泛濫成災,甚或造成河川改道的情形,本詩即述此。原按「松江」指「錫口港」。松社第二十六期課題。詩作見於《松山地區之古老詩社——松社》頁一二○。

【作者】黃石養(1894—1944)字梅生,以字行,福建閩安人(《基隆市志.人物志.列傳篇》)幼年隨母來臺,寓基津。並參與創設松社,才學兼備,通五種語言。(中、英、日、台等)原任松山庄役場書記,李建興氏敦聘為瑞三煤礦秘書。日據時受李建興事件株連繫獄,昭和十九年(1944年)死於獄中。

【譯文】雨季來臨時,急流夾帶著大量淤泥,沖積而成小沙丘。有時甚至於連河道都改變了,「東岸漸肥西岸瘦,潮痕不認舊沙洲。」是殘酷的事實,用詞卻極其委婉。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正三、蔡素貞
  • 創作者
    黃梅生
  • 時間資訊
    入庫日期
    2019/11/1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