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台灣竹枝詞形式上為七言體的韻文,內容上則以歌詠台灣的地方風光、習俗為主。清代結合時代文化特色,使得竹枝詞原本詼諧趣味的特殊風貌,更與地方風土詩的采風觀念及方志編纂的風氣,結下了不解之緣。台灣竹枝詞承此遺緒,在竹枝詞的發展上另外開拓了一片新的天地。詩中所提霞海遺祠與昭明新廟,指的是松山重要信仰松山霞海城隍廟與台北府城隍廟。戰後時期,臺北市城隍爺信仰分有省城隍、府城隍、霞海城隍這三種。其中的省城隍是城中區地方仕紳因索回臺北府縣城隍廟舊址復廟未果,遂另建臺灣省城隍廟。台北府城隍廟,舊稱昭明廟,是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的城隍廟,主神為臺北市城隍爺信仰中的府城隍,與臺灣省城隍廟都是源自臺北府縣城隍廟。霞海城隍,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民自行奉祀的守護神。其祖廟,在福建同安「霞」城的臨「海」門,因此稱呼其神為「霞海城隍」。
【題解】松社第十期課題。詩作見於《松山地區之古老詩社——松社》頁八四。
【作者】黃石養(1894—1944)字梅生,以字行,福建閩安人(《基隆市志.人物志.列傳篇》)幼年隨母來臺,寓基津。並參與創設松社,才學兼備,通五種語言。(中、英、日、台等)原任松山庄役場書記,李建興氏敦聘為瑞三煤礦秘書。日據時受李建興事件株連繫獄,昭和十九年(民國三十三年)死於獄中。(見註釋)
【注釋】松山地區有兩座城隍廟。霞海城隍廟位於八德路,興建於一八二○年左右,主祀霞海城隍。另一九二一年在今松山區虎林街三號建立新的城隍廟,建立之初,為避免「臺北府」之名與總督府混淆,所以名為「昭明廟」,直到二○○二年才改為「臺北府城隍廟」。聖公墓未詳何處(或謂在寶清街市場旁邊);狀元墓又是一椿公案(詳附錄)。盈虛:盈滿或虛乏,此處作「盛衰」解,喻環境變化。
【譯文】霞海城隍廟的遺像滿是灰塵,昭明廟則是二十四小時香火鼎盛(將府城隍廟之興盛,對比霞海城隍廟的沒落)。就連聖公墓跟狀元墓兩座墳墓也是一盛一衰。(詩人以「一例盈虛運未均」的感嘆句作收束)
◎註釋:「死於獄中」之說,據日方〈五二七思想案豫審終決定書〉載。另於林錦銘先生之《松社感舊篇》:「論詩評字獨超群,學冠東西夙夜勤;大漢精神冤獄累,才華未展最憐君」一詩及林江郁〈弔茂松詞兄〉一詩:「梅生肉體隕夷朝,辭世如君恨定銷;己得葬身乾淨土,聽他浮世往來潮;無端疾患傷耆德,有史吟壇覺寂寥;相與送君天路去,四山如夢雨蕭蕭」可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