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鳶廣場位於臺北大學三峽校區校內,靠近三鶯交流道處,提供師生與周邊居民休閒活動空間,廣場內立有一尊飛鳶銅雕,面朝具地方指標性的鳶山,在國道3號上望過去相當醒目,鳶鳥同時也是臺北大學的代表,校徽上的圖騰便是鳶鳥和「北」字的綜合體,因此這尊銅雕有學校融入在地的意涵。
在三峽介壽路圓環上,原有一座先總統蔣中正銅像,銅像約在民國80年(1991)左右移除,地方為了填補景觀上的空缺,聘請在地青年藝術家江沖默先生雕塑鳶鳥銅雕,但由於居民忌諱「鳶嘴」面向自家,遲遲沒有完成安置上去。
當時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正面對改制臺北大學及遷移校區至三峽的階段,時任校長李建興聽聞鳶鳥銅雕之事,遂拜訪林金田先生(昔日台北縣議會秘書長林新欽的父親),促成飛鳶銅雕在臺北大學三峽校區內落腳,並由地方居民集資興建。銅雕重達600公斤,底座深挖數公尺,基地腹地寬約百公尺,民國89年(2000)2月1日,中興法商正式改制為臺北大學,同日揭幕「三峽飛鳶」銅雕,鳶鳥從此也成為臺北大學的重要象徵。
民國105年(2016),捷運三鶯線動工,高架路線穿越飛鳶廣場,為營造和諧景觀,軌道橋梁設計成仿磚砌、拱型外觀的「思古迴廊」,全長120公尺;也由於捷運工程,飛鳶廣場在施工期間暫時封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