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早年染布業盛行,染料原料採自山區的馬蘭(大菁),當時三峽溪水質也優良、適合製作染液、漂洗布料以及發展航運,得天獨厚的環境造就街上染坊林立,成為染布重鎮;但隨著時代變遷,傳統布料的需求不若以往,染布業逐漸沒落;民國89年(2000)左右,三峽開始復興這項傳統技藝,像是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三峽染工坊,除了供民眾體驗藍染DIY也自製染料。
要製作藍染染液,首先得取得藍染植物,北部以馬蘭(大菁)為主,此過程稱為「採菁」;取得馬蘭後先將葉片浸入水中,浸泡時間依葉子腐爛與藍靛素溶出程度作調整,通常與氣溫相關;待藍靛素溶出後,將腐葉撈出,加入石灰快速攪拌「打藍」,待沈澱後,便可將上層廢液排出,或用胚布過濾,即可取得「藍靛」(又稱「藍泥」)。
藍泥製作完之後並非馬上能使用,要透過鹼水「建藍」還原,才能夠拿來染布,染液之後更需視時加入如米酒、麥芽糖等營養劑並攪拌,以維持母菌的活絡,讓一缸染液可以充分發揮染料的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