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鄭品聰拜撰并書,陳本山(1901-1965),出生於臺北西新庄子(今臺北市中山區),畢業於臺北大稻埕公學校(今臺北市太平國小),因家貧未再升學,早年曾在玉仁醫院當藥局見習生,後轉職鐵道部工廠,不久改習皮革業。28歲時隻身出洋經商,足跡遍及東港、廈門、汕頭及南洋各港埠,38歲返臺定居臺東。在臺東,起初創設大同物產行、公賣局配銷會(民間組織),以販賣米酒、山產及資源回收等為業。二戰末期,美軍轟炸臺東,為避免回收的酒瓶被炸,將酒瓶掩埋在地下。戰後,公賣局因酒瓶缺貨,將藏起的酒瓶取出,頗有獲利。空襲期間,陳家曾「疏開」(到鄉下躲空襲)到知本內溫泉,陳氏招募10幾戶人家,一起到東臺大飯店對面的官有原野地開墾,推廣種植洛神花。而後創立臺東區合會(臺東企銀前身),經營大同製材所,投資大同戲院等。民國47年(1958)10月15日,陳本山與林崑巖等人合資創辦大同戲院,內有1500個座位,為臺東縣最具規模的戲院。民國54年(1965)10月5日上午10時,與合會職員談論公事時,突然昏倒,送醫不治,享壽63歲。鄭品聰於民國55年(1966)撰成此文,是有關陳本山及臺東在地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