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政經中心就在市中心的山西宮周邊,當地人稱「關帝廟」前一帶的市街,也就俗稱為「廟街仔」,又稱「關帝廟街」。這一條街,就位於臺南至蕃薯寮(高雄縣旗山鎮)往來的要道上,繁華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於日明治30年(1897),來臺進行踏查時,行經關帝廟街,他筆下記錄,此時的關帝廟街已是一條繁華街道,亦是交通樞紐,商旅販子將各地貨物集中於此,而在他路過關帝廟街,這一條街已經存在了約80年之久。
日明治37年(1904),繪製的《臺灣堡圖》上可見,關帝廟街上有信仰中心山西宮、關帝廟辦務署、出張所、郵便局、學校、市場等,顯示關帝廟街在這個時期,已是整個關廟的政經文教中心。
如今的關帝廟街雖已非百餘年前的繁華光景,但依然是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據點。山西宮對面武聖路前行,就是關廟零售市場,早年,先是以廟為中心,漸進成為一處市集。
日明治38年(1905),日人認為庄民以關帝廟街做生意,環境卻很髒亂,於是著手改革,開通排水溝、興建關帝廟市場。鄰近還有一座關廟戲院,成立於1951年,由當地仕紳張榮泰邀集郭天送、余立等人向水利會租地,蓋一座木造戲院,聘請劇團來此演戲,1950、60年代盛極一時,但隨著電視普及,生意江河日下,也所踏上歇業一途。
仁愛路上的關廟中央戲院,原是露天放映場所,原址改建大樓,除規劃約300個座位室內空間,也結合商場帶動人潮,1990年後,因營運不佳而歇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