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美街

新美街,舊稱米街;嘉慶12年(1807年)時,米街即已出現在《續修臺灣縣志》,新美街實可區分三段,從民權路到民生路這一段之間,又稱帆寮街;民權路到民族路這一段,舊稱關帝港,因神威顯赫、抽籤神準,又被稱作「抽籤巷」;民族路到成功路則是「米街」,清朝時,南北貨貿易商聚集於此,商務興隆。

米街全長僅約200公尺,顧名思義,昔為賣米的集散地,清代街上開設多家輾米廠、米店,被喚為米街,清末,臺灣唯一一對「父子進士」施瓊芳與施士洁出身於此,故又被稱為進士街,光復後,十多家金銀紙、香燭店、印製年畫的店舖取代輾米廠,成為人門口中的銀紙街;1960年代初期,文具店也在米街集結成市,至今仍留存有多家文具店身影。

早年,米街因碾米廠、米店林立而得名,連同抽籤巷、帆寮街等三段極富特色不同街道,後來因應行政區域劃分,統稱新美街。米街全長僅約兩百公尺,早年,北、東、南門城外的人來到府城,出入均取道米街,因為整條街都賣米,今日民族、西門的十字路整條都曬米,而人們買了米需要磨米,當地石精臼的名號即由此而來。此外,由於前來米街採買、經商的生意人為數眾多,趕路的旅人自然而然有過夜需求,當地也有不少販仔間,見證米街繁華一頁歷史。


米街,是府城乃至臺灣發展最早的聚落,米街商賈往返熱絡,也成為有錢人發跡地,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0年收支調查統計數據,米街所在的天后里,里民年收入達四百多萬,是全台排名第六名有錢的一里。

狹小街道林立老店,新美街(米街)迄今仍保有臺南最原始氣息的街廓,堪稱臺南極具代表性的歷史街區,得以留住原始風味,歸功於街區未執行道路拓寬亦未積極開發,是關鍵因素。晚近幾年,藝廊、文創業者、咖啡店陸續進駐,老街也就此走出一番新氣象。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民族路、成功路之間
  • 別名
    米街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2.99669
  • 所在地-經度
    120.200855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曹婷婷,《臺南巷弄文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 交通方式
    機車、汽車、公車
  • 撰寫者
    曹婷婷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2.99669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200855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臺南市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中西區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民族路、成功路之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