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化老街

新化老街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新化老街堪稱是認識新化的第一道門戶,曾名列南瀛十大歷史建築票選第一、全國歷史建築百景票選摘下亞軍的新化老街,以巴洛克式建築的立面建築聞名,是新化重要且珍貴文化資產,不過,這個現代人慕名而訪的老街,曾一度面臨遭拆除,但在有心人士帶頭號召保留之下,意外開啟在地人重視文史的開端。

1920年,日本人在新化設置臺南州新化郡役所,並進行市區改正,將現今中正路從6公尺拓寬為12公尺,隔年,布商林茂己耗費三千圓請來匠師興建洋樓,左鄰右舍商家見狀,紛紛效仿,1926年,中正路西側均已改建成洋樓,東側街屋則於1937年,因馬路拓寬需要興建排水溝,遭拆除改建。

1995年,新化老街因新化鎮公所規劃再次拓寬,打算從12米拓寬為15米,因應這項工程,需拆除部分街屋,結果,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王明蘅率先發起老街保存行動,一些地方文史工作者也跟進響應,先後於1998年、1999年成立「新化鎮文史工作室」與「新化老街文化展望會」,最後,於1999年經過公聽會表決,確定老街將可獲得保存。

新化老街保留巴洛克式建築,最引人入勝的,是西側街屋的磚造騎樓柱、木格柵樓板與巴洛克風格女兒牆,立面多採洗石子並有盾牌裝飾與花草飾等圖案,至於東側街屋則為現代主義式街屋,左右兩側對照,呈現截然不同的氣質。 

新化老街米穀店旁小巷,有一條古老紅磚小巷,被當地人喚為「蚵仔巷」、「ㄜ阿巷」,
新化當地文史協會鍾騰校長、楊逵館志工團團長曾進發校長及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王榮森理事長等人會同新化古文學家王則修秀才孫女王美惠小姐及王則修學生康有智實地踏查證實巷子正確名稱為「漢學仔巷」,由學者王則修領頭,帶出文學家楊逵、臺灣師大台語研究所所長李勤岸等人,傳承臺灣文學之路。

日大正14年(1925),古典文學家王則修返鄉開設「三槐堂漢學」,學生遍及新化不說,外地學生北自清水、南至屏東而來,狹窄一條巷弄,成為通往汲取知道的要道。

當時聞風相率而來的學者甚多,特別是民族意識強烈者或棄獨公學校或公學校畢業後,北至台中清水、南自屏東聞名而來,據龔顯宗教授研究,先生為清水以南影響力最大的古文學家,得意門生中部古文學家張達修「醉草原詩文集」敘述,當時門生高達數百人。

繼王則修延續漢學之後,第二代文學家由「文壇壓不扁的玫瑰」楊逵接手,後來則有台灣師大台語研究所所長李勤岸以及台北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春榮,代代文學傳承,使得這條小巷藏著豐富的歷史。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新化老街 / 撰寫者:曹婷婷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7361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
事件
曾獲選為南瀛十大歷史建築第一名、中華民國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第二名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3.035985
所在地-經度
120.308121
是否開放
相關人物
王則修
資料來源
曹婷婷,《臺南巷弄文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交通方式
機車、汽車、大眾運輸
撰寫者
曹婷婷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