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蚋埔聚落位於屏東平原沿山帶北端山腳地帶,即現今的高樹鄉泰山村,自古以來受到鄰近塔樓社、台南西拉雅族新港社等平埔族群的匯聚,以及漢人的閩南式文化影響之下,加蚋埔文化不僅成為了南部平埔族彼此融合的縮影,更與漢人文化間有相互涵化的現象。在加蚋埔平埔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徵則是夜祭,主要目的即是祭祀當地平埔族信仰的阿姆祖,由於其特殊的祭典儀式具有族群特色、歷史性,和文化傳承的意義,因此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於2012年4月26月以屏府文推字第1010114752號公告「加蚋埔平埔夜祭」為民俗及有關文物,將其列入屏東縣文化資產。
《加蚋埔平埔夜祭-趒戲》一書中敘述了有關加蚋埔平埔信仰阿姆,及其祭祀祭壇,根據書中報導人潘新魁述說,所謂的尪姨,是對家內傳承,不傳外,母傳女或婆傳媳均有。而阿姆祭壇布置分上下二層,連同地上為三層,上層中間尊為私祀披紅阿姆石,兩側擺花瓶,左側有法器豬頭殼、鈴鐺,前面為兩個向壺,一個向矸;下層有一法器甕型小向缸,右側為法器向壺,由於久經歲月,法器應有些許遺失;每月初一十五與祭拜祖先相同,向壺、向缸換水,花瓶換花,地上有燒金香、壽金的漢化習俗。漢人學者視其為「壁腳佛」,加蚋埔族人卻不認同,仍稱其為「阿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