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現廟址一帶為一神社,神社旁即供奉有黑臉的不動明王及釋迦牟尼佛。光復前夕的颱風引發洪水,木瓜溪旁的神社基礎被沖垮而毀損,居民把原來廟裡的不動明王及釋迦牟尼佛神像請回附近一間日式木造房內暫時供奉。光復後,有一外地人詹添旺來到銅門一帶,暫時居住在日本人走後留下來的木造屋裡,並且幫忙整理安奉不動明王的神壇。不動明王後來被豐田村碧蓮寺的廟公請去該寺供奉,西寧寺的信徒以分靈刈香的方式,另雕金身,請回寺廟供奉。光復後住民生活較穩定,即在一棵樹下和殉難者紀念碑置於同一廟龕。民國60年(1971)左右曾一度翻修,並遷到現在廟址後方。民國84年(1995)間,另在現址築新廟,於民國85年(1996)10月24日入廟安座,即為現貌。
本文係以花蓮縣境內有登記立案之寺廟為主,挑選其中九十間為對象。在撰寫體例上,廟宇部分採名稱、地址、主神、配神、沿革與特色,平面神像配置圖及基本資料諸項分例,在佛寺部分,為彰顯正統佛教信仰與一般民間信仰的區隔,則以另類方式呈現。而在寺廟分布空間的排列順序上,則係以「由北而南」的鄉鎮行政區編排,以利讀者查閱。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片亦請勿切割改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