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富源保安宮

保安宮俗稱城隍廟,清光緒14年(1898),清廷置臺東直隸州於水尾(今瑞穗),謝芳榮先生建茅屋一間,取名保安宮,奉祀城隍,此廟應為花蓮地區最早的城隍廟。昭和4年(1929),鄉民捐資改建成三、四坪大之石造廟宇,今保安宮仍可見昭和9年(1934)陳毛、張阿炎所獻之龍虎堵。民國39年(1950)、61年(1972)兩次修建,始成今日鋼筋水泥構造之廟宇。日治末期因皇民化運動,居民吳阿番將城隍金身遷往山上的王金福家躲藏,以避免被焚毀。而保安宮雖未被拆除,但被充當穀倉。至光復後,城隍金身遷回才供奉於廟內。而磚刻的福德正神、盤古大地牌位置於五穀先帝神龕內,頗具古意。保安宮的位置所在,就在漢人庄和原住民部落的界線上,這樣的地理區位,也深具族群關係之意義。漢人在花蓮的發展,不若西部有著數百年的步幅,留至今日之寺廟,更鮮少有百年者,或許花蓮的寺廟不若西部眾多寺廟古老,卻指出了花蓮人文空間發展的若干特徵,而這些特徵也是花蓮未來人文發展的重點。本文廟宇根據,係以花蓮縣政府民政局禮俗文物課「花蓮縣寺廟一覽表」中,有登記的廟宇為主。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片亦請勿切割改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子煜
  • 創作者
    姚誠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9/06/3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