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4年(1878),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左營開鑿東西山道,駐紮於今協天宮所在地,當時即有人帶關聖帝君的香火前來。光緒7年(1881)後山大疫,吳光亮即向關聖帝君祈禱,請求庇佑,獲得保障,於是在營地立一草頂小廟,塑像供奉,並手書「後山保障」匾額,現在仍懸掛在正殿內。光緒13年(1887),官方發公帑由鄉紳賴超輝擴建,大正8年(1919)馮連二、張曾河、吳鶴等人再募資重修。隔年大火,廟裡部分建物遭焚毀,復加整修。昭和12年(1937),日本人著手寺廟改正政策,執意拆毀廟裡神像,該廟神像紛紛被請走避禍。民國40年(1951)遭遇地震,建物倒塌,民國41年(1952)成立修建委員會,集資重建,始成一木造結構廟宇。民國73年(1984)再次整修改建,民國75年(1986)完工。廟的外型保存原貌,兩旁則增設鐘鼓樓。民國80年(1991)又增建牌樓,為北方風格,外觀雄偉。協天宮是玉里地區僅存最早的漢人廟宇,也是玉里地區信眾最多的廟宇。漢人在花蓮的發展,不若西部有著數百年的步幅,留至今日之寺廟,更鮮少有百年者,或許花蓮的寺廟不若西部眾多寺廟古老,卻指出了花蓮人文空間發展的若干特徵,而這些特徵也是花蓮未來人文發展的重點。本文廟宇根據,係以花蓮縣政府民政局禮俗文物課「花蓮縣寺廟一覽表」中,有登記的廟宇為主。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片亦請勿切割改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