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發富谷部落(Fafokod)

根據原民會出版的《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記載,發富谷部落計有454戶,1127人,其中原住民人口784人,佔總人口數70%,並以阿美族之66%居冠,使用語言為海岸阿美語;發富谷部落位於馬武窟溪出口右岸的台地上,為阿美族古老的部落之一,清代以貓武骨社、大馬武勿與大馬武窟等名稱出現於文獻中,日治時期則改稱大馬,均源於阿美族語Fafokod之意;部落內氏族佔約三分之一,先祖Marongarong(馬洛阿瀧)曾隨東北線往東北方向遷徙,後往東南方翻山越嶺遷徙至Marekat(馬勒卡特,約今日富里東南方),並陸續遷至Kanafafukodan(卡那發古顧固壏,約今日金都來西南方)、Cadada(渣啦啦,約今日新豐山西北方)、Katumayan(卡都瑪呀嗯,約今日東管處)等地,最後遷至馬武窟溪;戰後部分族人因耕地不足而往北源村與關山鎮遷徙,並有來自於泰源盆地的阿美族人來此定居。根據原民會出版的《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記載,發富谷部落計有454戶,1127人,其中原住民人口784人,佔總人口數70%,並以阿美族之66%居冠,使用語言為海岸阿美語;發富谷部落位於馬武窟溪出口右岸的台地上,為阿美族古老的部落之一,清代以貓武骨社、大馬武勿與大馬武窟等名稱出現於文獻中,日治時期則改稱大馬,均源於阿美族語Fafokod之意;部落內氏族佔約三分之一,先祖Marongarong(馬洛阿瀧)曾隨東北線往東北方向遷徙,後往東南方翻山越嶺遷徙至Marekat(馬勒卡特,約今日富里東南方),並陸續遷至Kanafafukodan(卡那發古顧固壏,約今日金都來西南方)、Cadada(渣啦啦,約今日新豐山西北方)、Katumayan(卡都瑪呀嗯,約今日東管處)等地,最後遷至馬武窟溪;戰後部分族人因耕地不足而往北源村與關山鎮遷徙,並有來自於泰源盆地的阿美族人來此定居。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蘇祥慶
  • 創作者
    吳光婷,陳羿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