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佳尼發納部落(Kalifangar)

根據原民會出版的《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記載,佳尼發納部落計有272戶,589人,其中原住民人口360人,佔總人口數61%,並以阿美族之59%居冠,使用語言為海岸阿美語;該落之先祖據傳自豐濱鄉大港口登陸後,一組停留在花蓮秀姑巒溪(奇美、太巴塱、馬太鞍)至靜浦一帶,一組北上從花蓮縱谷遷徙至現今宜蘭拓殖,族人因此散佈於宜蘭(Kilang,多樹林之意)、羅東(Lotong,猴子多之意)與秀姑巒溪至靜浦一帶;而後秀姑巒一帶的族人部分,經由Kakacawan(長濱鄉)、Madawdaw(成功鎮)與Fafukod(東河)等地分批向南挺進至臺東沖積平原拓殖,部分則住縱谷地區前進,以尋覓更富庶的土地墾殖定居。當時隆昌部落的族人也隨遷徙潮往南進入Knana’tal(金樽)與Cilahican(出水橋間的台地)一帶,唯因製陶原料在現今的佳里台地與七里溪處,族人為方便採集原料,將聚居地由Kana’tal與Cilahican再往南至Tafakuan遷徙,經七次遷徙後,最終於現址Kalifangar聚居。根據原民會出版的《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記載,佳尼發納部落計有272戶,589人,其中原住民人口360人,佔總人口數61%,並以阿美族之59%居冠,使用語言為海岸阿美語;該落之先祖據傳自豐濱鄉大港口登陸後,一組停留在花蓮秀姑巒溪(奇美、太巴塱、馬太鞍)至靜浦一帶,一組北上從花蓮縱谷遷徙至現今宜蘭拓殖,族人因此散佈於宜蘭(Kilang,多樹林之意)、羅東(Lotong,猴子多之意)與秀姑巒溪至靜浦一帶;而後秀姑巒一帶的族人部分,經由Kakacawan(長濱鄉)、Madawdaw(成功鎮)與Fafukod(東河)等地分批向南挺進至臺東沖積平原拓殖,部分則住縱谷地區前進,以尋覓更富庶的土地墾殖定居。當時隆昌部落的族人也隨遷徙潮往南進入Knana’tal(金樽)與Cilahican(出水橋間的台地)一帶,唯因製陶原料在現今的佳里台地與七里溪處,族人為方便採集原料,將聚居地由Kana’tal與Cilahican再往南至Tafakuan遷徙,經七次遷徙後,最終於現址Kalifangar聚居。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蘇祥慶
  • 創作者
    吳光婷,陳羿如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