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武公學校

明治28年(1895年),日本初領臺灣,須在最短時間內訓練一批能輔佐行政業務的通譯人員,也要教化、歸化臺灣人民,因應如此課題,設計出「國語傳習所」。1898年(明治31年)10月,總督府公布《公學校令》,將各地的國語傳習所與分教場,改為公學校。臺灣總督府依照當時的社會情況,分別設有小學校、公學校、蕃人公學校與蕃童教育所,小學校入學者通常為日本人,公學校為臺灣人(不包含當時被歸為生蕃之原住民)。昭和16年(1941年)依據日臺共學政策「國民教育令」,將初等教育機構全數改為國民學校。日治時期的公學校與現今國民小學有相當程度的延續性,當時的公學校大多可以對應到現在的國民小學。現今以當地地名為校名的學校,往往就是最早設立的學校。也因設置地點遍布全臺各主要聚落,校址大多沿用至今,對於方便就學、普及教育著重要貢獻。圖為大武公學校。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虹霈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