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武支廳

日治初期,由於首次掌控海外殖民地,再加上政局的不穩定,行政區劃變動快速。明治30年(1897年)臺灣總督府當局將原先的「三縣一廳」(臺北縣、臺灣縣、臺南縣)的行政區調整為了「六縣三廳」(臺北縣、新竹縣、臺中縣、嘉義縣、臺南縣、鳳山縣、宜蘭廳、臺東廳、澎湖廳),臺東廳正式的從臺南縣中分化了出來,其所管轄的區域便是清末的臺東直隸州。而後臺東廳下隸屬花蓮港、璞石閣、成廣澳、巴塱衛四支廳,直至1909年花蓮港廳自臺東獨立出後,臺東廳下轄巴塱衛支廳、成廣澳支廳與廳直轄的區。大正9年(1920年)臺灣實施州廳與郡制,東臺灣並未實施郡制而延續使用過去的支廳系統,因此臺東廳之下設立臺東支廳、大武支廳以及新港支廳,其中大武支廳下轄太麻里區、大武區。昭和12年(1937年),東臺灣實施郡制與街庄制,大武支廳併入臺東郡內,成為臺東郡下的大武街。其建築位於大武溪之右岸、向太平洋凸出的巴塱衛臺地上。該照片之建築為大正6年(1917年)所建,值得一提的是,該建築能夠容納附近所有的住民。從此處到高雄州之州廳界約為3里30町(1里約3927公尺,1町約109.09公尺)。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虹霈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