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卑南地區述說著過往的石柱

卑南遺址位於臺東縣卑南山東南側山麓,屬於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該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 5300 年至 2300 年前,又以距今 3500 至 2300 年前最為興盛。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時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之攝影。鹿野忠雄是則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於昭和5年(1930 年)發表的文章中提及,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在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的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另外根據日治時期考古、人類學家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的觀察,這些石柱皆有固定的排列方向,並在旁邊出土住屋構造的結構,推斷為住屋的石柱,提供鹿野忠雄的論述最直接性的證據。日治時期東臺灣展望之作者毛利之俊遊覽此地時,詢問當地卑南族南王部落的住民,得到的回答也僅是「連兩代以前的爺爺輩們對於石柱的緣由亦不清楚。」不過,可以確信的是,卑南社(今南王部落)的卑南族族人將此地視為是不祥之地,因此附近都沒有人於此興建房舍。該石柱為今日臺東火車站後站,卑南文化公園內的月形石柱。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曾乙正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