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東燈臺

燈臺為中文的燈塔之意,通常設立於海岸或港口邊,最主要的功用是用來指引船隻方向的建築物。其功能的運用來自於透過塔頂的透鏡系統,將光芒照射於海面來指引船隻方向,標識危險的海岸、險要的沙洲或暗礁,以及通往港口的航道。在早期的時候,因為電力尚未普及,因此常以火作為光源,現今由人為操作的燈塔已在少數。臺東燈塔位於臺東市街南濱海岸的防風林中,於明治43年(1910年)完工,稱為卑南燈臺,以純白的油漆塗裝,高約3公尺(自海平面計算約高11公尺)。然而,大正8年(1919年)因颱風而倒塌,隔年重新建造,以混泥土造、呈八角形,高約10公尺(自海平面計算約高18公尺),能夠照亮約半徑約10.3里的海域範圍(約40公里),同時改名為臺東燈臺。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曾乙正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