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里壠水道

日治時期為改善臺灣衛生環境,明治29年(1896年)於淡水首度展開水道建設,而後在臺灣各市街地建設現代化的上、下水道設施,以取代傳統的汲取溪水或鑿井等等的取水方式,提供乾淨的自來水(自來水為上水道系統)水源。由於需要較大的土地來建設水道設施,通常選址在市街地的外圍,「水源」、「水源地」的地名也由此而生。自來水經過集水井、唧筒室、過濾池、沉澱池、淨水池、配水池等設施來執行取水(包含表面水、伏流、地下水、湧泉等等)、沉澱、淨化等程序,最後供給至各家各戶。該圖為里壠水道之分水井。里壠水道取水口為Kamuten溪(今里壠排水),花費3萬2000圓工事費用,於昭和6年(1931年)3月竣工,提供里壠支廳里壠區居民2500餘人之自來水供給。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曾乙正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