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阿塱衛駐在所

蕃地駐在所乃是日治時期總督府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該制度可以追溯到清帝國時期臺灣漢人為進入原住民生活領域內獲取經濟利益而設置的隘勇、隘丁制度。日治初期,對原住民採取懷柔綏靖的方式, 明治42年(1909年)10月,日方修訂廳事務分課規程時,轄內有山地的廳置有「蕃務課」,正式將隘勇、隘丁納入其統轄。大正2年(1913年)「蕃務官吏駐在所」改稱為「警察官吏駐在所」,為「蕃地駐在所」設置之始。駐在所設置之位置通常為該蕃社中勢力最大的頭目或頭人所居之處,日治時期在阿塱衛設立駐在所、教育所等機關,其中阿塱衛駐在所是臺東廳境最南之駐在所。該處在明治39年(1906年)時仍屬恆春廳,當時派駐在此的兩名日本職員被高雄州的原住民突襲殺害,為了收其遺體,高雄州滿州支廳的廳長船難而死,是為阿塱衛事件。其設立所在地為今日臺東縣達仁鄉的鄉治安朔村。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虹霈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