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東街素描之二

在明治28年(1895年)甲午戰爭過後,在日軍尚未登陸臺灣之前,即事先公布《臺灣總督府假條例》與《臺灣總督府假條例制定》以提供相關政令的法源。且於兩個月後所公布的《地方官假官制制定件》來劃設地方行政區,在此前清廷時期的三府一直隸州為基礎,畫分出了三縣一廳的行政區域,將臺東直隸州改設成了臺東支廳隸屬臺南縣的管轄之下,但其成效卻受限於當時紛擾的臺灣,無法有效的實行。中間經過幾次政府對於地方行政區域的規劃後,最終在明治30年(1897年時),由於三縣一廳的行政空間過於的龐大,於是政府便將其分化為了六縣三廳,而臺東支廳自臺南縣分出設立了臺東廳。臺東平原上過去並無現代化市街,原為卑南、阿美族與清末時少數漢人移墾的區域,直至日人來到此處後,透過系統性的從衛生、交通、都市規劃等方面著手,打造出今日臺東市市區的雛形。臺東寶町位於今中山里一帶,臺東市昔日被阿美族稱為「寶桑」,意指「一片一望無際,適合居住耕作的地方」,日治時期將市中心改稱寶町。本圖為寶町東端十字路口的某一建築,從二樓往臺東街役場前大通拍攝。約是今日中華路一段。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緯俊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