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在水道洗滌

日治時期為改善臺灣衛生環境,明治29年(1896年)於淡水首度展開水道建設,而後在臺灣各市街地建設現代化的上、下水道設施,以取代傳統的汲取溪水或鑿井等等所導致水質不佳、衛生狀況不良,容易生疾病等問題的取水方式,提供乾淨的自來水(自來水為上水道系統)水源。水道設施依創建階段所設定之給水計畫人口數及規模大小區分為大、中、小三種規模之水道,臺東水道是預估供給一到四萬人的中規模的市街級水道,從呂家溪(今利嘉溪)。圖為當時的魯凱族大南社(達魯瑪克部落)婦女利用水道上設置的水龍頭來洗滌衣物。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育瑄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