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埤南(臺東)天后宮

埤南天后宮,即是今日臺東天后宮,其「埤南」之名來自於臺東早期的舊稱。早期在臺東地區除了當地的阿美、卑南、排灣、魯凱等原住民與少數搬遷來此的平埔族外,並未有其他的勢力在此。而自同治13年(1874年)發生了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派遣沈葆楨來臺開始積極地進行開山撫番的工作。而在當時分北中南三路進行的情勢下,南路的開通交由總兵張兆連以及同知袁文柝進行。光緒10年(1884年)時張兆連先生便率其鎮海後軍移駐於埤南地區,在光緒13年(1887年)臺灣建省後的隔年,發生了所謂的「大庄事件」,起事的暴民們人數眾多,且燒毀了埤南廳署,圍攻鎮海後軍達半月。在當時官兵們祈求了媽祖的保佑,半月後,援軍到來,暴民退散。事後,為感念媽祖之顯靈,張兆連等人率先捐出養廉銀倡議建廟,隔年的春天便開始動工,且在光緒17年(1891年)完工後,獲光緒皇帝賜頒「靈昭誠佑」匾額一幅。昭和4年(1929年),本島人的有力者奔走力促改建因地震毀損的天后宮,隔年11月即開始動工,昭和8年(1933年)6月,斥資4萬元的新臺東天后宮正式完工,並立石碑紀念此改建工程。為臺東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吳緯俊
  • 創作者
    毛利之俊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3/04/1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