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10年(1871),一名叫劉進來的福建籍人士到後山任職通事,由於擔心這塊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於是他請了媽祖隨身護行。媽祖金身輾轉到了成廣澳街道,終於建廟駐下。這座媽祖在日治時期還歷經了劫難,日人採取廢廟政策,許多神像都被請到海邊燒毀,但是漁民們感念媽祖平日的庇佑,遂連夜護送媽祖金身避難到基隆海邊的一處石洞內。
光復後,小港居民到基隆欲迎回媽祖,但是卻碰上太多相同的神像,無法區分,信徒們只得夜宿石洞旁,夜晚媽祖顯靈託夢,指小港媽祖面頰上有一顆黑痣,隔天信徒起來察看,經發現其中一尊臉上有一個黑點,仔細一看是一隻蒼蠅,再經擲茭請示無誤,才請回媽祖金身。
後山居民的生活痕跡可以藉由老建築的保留來了解當時的樣貌,《後山老厝林建成彩墨展》一書藉由現存的老厝樣貌與歷史資料,加上繪畫,呈現了老厝的歷史風華。此書出版於民國85年(1996)1月27日,由林建成先生所創作。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圖片亦請勿切割改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