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導言
桃園在清代至日治之時一直是農業大縣,待民國39年正式設縣後,工業開始快速發展,林立的工廠、工業區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也改變了城市地景。桃園升格為直轄市後,社會變動更為快速,但是相對的對桃園在地的學術研究卻始終無法跟上腳步,民國105年第一屆的桃園學學術研討會,正是從史學的角度來進行知識的累積。民國107年的桃園學研討會,則側重在跨學科對地方學知識累積的重要性上,故包括金融、法政、歷史、建築、設計、人類學、文學及農業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對桃園進行深入的探究,了解地方特色,並集中在戰後的快速變化上。
本書導言一一細緻分析了本書的數大主軸,首先是桃園研究的建立與實踐,許雪姬教授建議多利用田野調查、口述的方式來深化研究內容,關注桃園的基層問題與生活史,建立桃園事典,使社會大眾對桃園學產生興趣與聯繫。第二是方志與文獻,鄭政誠與陳世榮分別對地方志書及桃園的出版品進行分析,地方志書的未來模式應該要更多參考研究論文,且注意各區域的特色,加入原住民的觀點等。出版品則因史料、私文書較少的緣故,使研究無法突破,未來公家機構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來帶動研究出版品的編纂。第三是制度與社會,吳振漢討論大溪南興與八德的水利設施在修建的過程中,地方豪族的角色,以及宗教在兩者之間的重要性。莊濠賓則從土地改革來探究何以桃園的土地情況與地主階層的樣貌,並試圖理解地主階層的處境。第四是金流、物流與人流,張怡敏從新高銀行的設立來討論北台灣的茶路,兼論桃園三支店的營運。李力庸有關稻米的研究則指出桃園原是產米大縣,然台灣稻米從不足的復原到生產過剩,在面臨轉型的過程中又遭遇鎘米事件,桃園的稻米只能力圖求新。鄧宏旭則討論何以桃園的住宅市場會大幅增加,正是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相對偏低的房價成為台北人口南移的首選。
第五是生活與美學,沈豪挺與李美賢對桃園後站的觀察,可以看出東南亞移民在台灣的辛酸,卻也看見其努力爭取資源,並積極扮演社群仲介的角色,使東南亞文化更為台灣社會所理解;黃美娥一文則從鳳飛飛做主題,藉由其歌聲來看對新加坡社會的影響。第六是文化與實踐,陳德懷與楊馥祤對復興泰雅的關懷,指出泰雅社會文化的流失不僅是漢化因素,還有宗教因素,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目的正是使學生能重新體會到泰雅文化的可貴性;陳其澎則從水利設施來規劃未來桃園可能的生態網絡,使桃園的埤圳景觀能從國土治理的角度上融入地方社會並永續存在。
綜合本書的重點,正是在於使桃園研究能有更多科技人文寫作,透過跨地域研究視角,理解桃園與台北及其他縣市的互動,塑造出桃園自身的文化特色,並將成果希冀能落實至鄉土教學之內,推廣成大眾史學,則桃園研究當有更多的發展與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