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國立臺灣圖書館及國家圖書館館藏有關桃園研究的164種刊物為對象來分析桃園研究的趨勢。在分類上,作者分為一、區域開發與發展;二、史料與照片集;三、文化資產調查、修復與研究;四、聚落調查與研究;五、自然環境、人地關係與特殊地景;六、鄉土教材與教學;七、客家社會與生活;八、行銷、旅遊與休閒等。在民國85年以前,桃園縣及所屬鄉鎮機關或附屬機關出版的刊物僅佔1.8%。民國85年後則快速增加,佔總數的半數以上,尤其是文化中心或文化局,儼然成為建構桃園學的主力。
作者注意到了幾點趨勢,首先,桃園客家研究的建構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為主力,桃園縣的相關單位並不重視此塊領域。有關自然環境或人地關係的研究,在民國85年後,桃園公部門幾乎不再出版,而是以在地的鄉土團體為主。也即是說,桃園公部門的引領研究與否十分重要,公部門的力量十分重要,在大規模的聚落調查上,民間部門缺乏相對的財力與人力,但與台中或台南縣市相比,桃園聚落的調查仍僅是小規模小聚落的,這仍有待公部門的投入。
作者提出桃園研究刊物最不足之處在於史料的缺乏,相較其他縣市已有長期固定的文獻刊物,桃園研究仍在起步當中,作者建議可以規劃古文書、檔案、族譜或是未出版的日治時期調查書、口述史料、回憶錄、日記等,有了這些基礎史料的出版,桃園研究才有發展的可能性,累積出來的成果與知識才能再為利用衍生出新的知識成果,而不致淪為抄寫方志資料。
另外也應注意桃園的原住民、客家研究、新住民的課題,透過這些課題的研究,更能深入庶民生活文化層面,也能吸引更多人的投入,接著再將研究成果數位化,使知識能與科技結合,讓更多的讀者見到桃園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