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飛飛,本名林秀鸞,生於桃園大溪,是台灣最著名的女歌手之一,紅遍海內外,於民國101年因肺癌去世,為當時的總統馬英九頒發褒揚令,許之為「庶民歌后」。她的形象具有本土、親切和正面的形象,在去世後,被視為「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
鳳飛飛不僅是在台灣具有特殊的地位,新加坡同樣對她尊崇,作者即以《想入飛飛3688》向其致敬為題,解析新加坡人對於鳳飛飛的特殊情感,首先,鳳飛飛在20餘年之間,其實只有四次到新加坡實地表演,其餘都是透過灌錄電視或電影插曲或主題曲的方式將歌聲傳入收聽者間,透過歌曲所傳遞的是溫暖、明亮、正向。當收聽者在聽到其歌聲後,會將自我情感投入其中,乃至進行自我感知。
該片導演陳子謙在劇中所選擇的歌曲,都是鳳飛飛在新加坡極為當紅的歌曲,透過這些歌曲,給予觀眾「奔向彩虹」的企盼、「我家」的牽掛、「掌聲響起」等幾種面向,這些面向所透露的是鳳飛飛想帶給聽眾「愛」的想法。當聽眾接收到了愛的能量,因為有愛,所以不失去,因為烙在心裡,所以不會忘記。
作者最後在結論中提到,鳳飛飛對台灣人的印象,可能正是因其身上具有「台灣性」的特質,也即是說,鳳飛飛作為「台客文化代表」,不僅存有台灣味,更能吸納外來文化而重新轉化、創造,在塑造出屬於自己的新風格。而當全球化下,隨著歌聲商品化的傳播、演藝文化移植所出現的文化流動、跨界現象,已打破傳播地域疆界觀念,使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人類生活產生連結,甚至刺激生命記憶與精神情感。該部電影無疑是另一種延續鳳飛飛生命、精神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