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後桃園地區稻米的生產與流通

本文以由農轉工的稻作與多元作物發展;良質米推廣的時代氛圍流通特色與桃園產米困境;農委會桃園區農改場的品種改良,與農政單位及農會農民之合作等三個因素,重建戰後桃園稻米生產如何從被期待到陷入危機,最後脫困,終至成為經典十大經典好米的原因過程與影響。本文主張稻米生產過剩、加上外銷市場無法拓展,政府重視國內消費,並且工業化發展,桃園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轉型進入工業化都市,同時擠壓稻作,為突破這些困境,農改場、農政單位與農會推動良質米生產與小包裝米流通模式,重塑食米文化,桃園區農改場育成桃園一號,首次出現以桃園為名的品種,使得食米、農業與社會文化相連結,成為行銷在地食米的特色,吸引國人消費國產優良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力庸
  • 創作者
    李力庸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9/07/31
  • ISBN
    978-986-059418-8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