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東市場

日人初領有臺灣時,由於漢人聚落的雜亂無章與無現代性的街道、上下水道建設,導致明治29年(1896)鼠疫大流行。總督府認為必須改善本島人雜亂、滋生病菌的市集,因此在官方的鼓勵下,開始在臺北艋舺、大稻埕設立公設消費市場,並徵收公共衛生費。日後,對市場所徵收的公共衛生費,也成為推動臺灣公共衛生建設的重要經費來源,另外於明治44年(1911年)1月17日所公布的府令第2號「臺灣市場取締規則」內的條文亦多為規範市場內的清潔,因此公設市場建築的設立,除了是交易場所外,很大一部分的理由可說是基於衛生要求。至大正7年(1918年)為止,臺東市場的經營是由臺東廳的衛生經費來維持營運,至1930年代,臺東人口快速增加,一年間在臺東市場的交易額約能達到250萬圓。故此,昭和7年(1932年)8月對該市場進行大改建,為該圖的樣子,為今日臺東市光明路與和平街口。《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一書收錄了大量日治時期臺灣各地豐富的歷史照片,並以主題分類的方式呈現,包括:通信交通、銅像紀念碑、史蹟名勝、農業、工業、林業、商業等…。此書發行於昭和6年(1931)6月28日,由勝山寫真館勝山吉作編輯發行。本計畫鼓勵共創共用,然使用時請尊重原創者文字本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曾乙正
  • 創作者
    勝山吉作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31/06/28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