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塊厝幽徑

「八塊厝」(今「桃園八德地區」)相傳是清國乾隆年間,有謝、蕭、邱、呂、賴、黃、吳、李姓等八戶人家至此開墾而得名。此作〈八塊厝幽徑〉呈現當地一處幽僻的小徑,從天空中透露出的些許藍天和小徑盡頭灑落的明亮天光,判斷乃是描繪午後陣雨時的雨中即景。

在整幅畫中,邱創乾(1900–1973)幾乎以飽含水分的濕筆完成,層疊交織的筆觸,暈染塗抹出朦朧的樹影和水氣淋漓的天空及地面,乃是受到石川欽一郎的水彩畫風影響。高聳的竹林銜接蜿蜒的小徑,由上而下形成「之」字形的構圖,左側因風雨而傾斜的竹林和右側蔥鬱的樹叢,兩者高低相倚的態勢,配合背景翻騰的雲氣,賦予極其生動的臨場感。畫作的重心落在小徑旁的土厝,屋前一人打傘經過,三隻筆簡形具的家禽帶出農家生活氣息,也為作品增添趣味。

作者的出生地即是昔日新竹州桃園郡八塊庄的新厝,日治時期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公學師範部。其淡雅簡潔的畫風,明顯受到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的影響,鍾情於描繪鄉野間悠閒靜謐的日常光景,用作品留住了1920至30年代故鄉桃園的當地景色與生活樣貌。

基本資訊

  • 取得方式
    捐贈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桃園八塊厝
  • 撰寫者
    桃園市立美術館
  • 創作者
    邱創乾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31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尺寸
    60x46.5cm
  • 材質
    水彩、紙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